戲劇製作《針鋒對決
資料類型:文章
作者:黃美序
題名:《奧賽羅》悲劇?喜劇?喜悲劇?
出處:《針鋒對決》節目冊
出版單位:果陀劇場
日期:2008/8
頁碼:21
語言:中文
摘要:作者指出,喜劇中常出現觀眾比人物先知道事件前因後果的現象,使觀眾不自覺產生優越感而發笑,此一情形在《奧賽羅》一劇佔了相當大的份量,嚴肅的悲劇性場面反而非常短暫。文末作者對本劇的類別仍持開放的態度。
 對莎士比亞稍有涉獵的人都知道:很多戲劇學者將《奧賽羅》(Othello)和《馬克白》(Macbeth)、《哈姆雷特》(Hamlet)、《李爾王》(King Lear)合列為莎翁的「四大悲劇」,所以《奧賽羅》當然是一齣大悲劇。我怎麼還在問它是悲劇?喜劇?還是喜悲劇呢?不是在和大家開玩笑一定就是太外行了吧!

不錯,我不是莎士比亞的專家學者,但是絕對不是在和大家開玩笑。我讀過這個劇本(不只一次,雖然沒有細加研究),看過舞台上的演出,以及幾個不同版本的電影。每次當我看到伊阿苟(Iago)把羅德列哥(Roderigo)、凱西歐(Cassio)、尤其是奧賽羅等人騙得團團轉時,實在很難不笑。所以,上面的問題可以說是我個人對這個戲的感受。

悲劇?喜劇?喜悲劇的分法似乎還沒有明確的、人人接受的定義。但是從「人物」來看,絕大多數人同意這樣的說法:悲劇人物通常有某種令人肅然起敬的特質──例如為大我犧牲小我、不自私自利、言行一致等等所謂正面的做人準則或社會道德。喜劇人物則常常是不如「常人」的類型──也就是讀者/觀眾認為比他們低下的人。喜悲劇的人物則開始時像是喜劇型,在戲劇行動中漸漸提昇,慢慢地邁向悲劇人物的品格。

就「人物與觀眾的關係」來說,在喜劇中時常會出現這樣的情境:許多事件後者比前者先知道,換句話說:觀眾常會比劇中人物先知道一些「前因後果」。例如在《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中,當奶媽興高采烈來叫茱麗葉起床準備當新娘時,卻發現她沒有氣了,於是驚惶失措,大呼大叫,但是我們都知道那是她吃了修士給她的藥,是假死,於是我們便會對奶媽的強烈、「無知」的反應感到好笑。(我將這種喜劇現象叫做「讀者/觀眾的先知」效果。)

在《奧賽羅》中,當伊阿苟一再騙取單戀苔絲狄蒙娜(Desdemona)的羅德列哥金錢的時候,尤其是當我們看到他一步步地設計陷害奧賽羅時,奧賽羅卻越來越推心置腹地相信他,還稱他是「忠誠的好友」(honest and loving friend)。這時,有人可能會擔心羅德列歌和奧賽羅要落入他的圈套,但是我們主要的反應應當是笑羅德列哥和奧賽羅的愚蠢。因為由於「讀者/觀眾的先知」,我們知道那些是騙局,所以這時我們在心態上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感到自己比羅德列哥和奧賽羅高明,產生一種「常人」的「優越感」,即使不會大笑,也會暗笑。這是我們在欣賞「喜劇」時常常發生的「常態」之一;那是觀賞悲劇人物時不太可能產生的。

在《奧賽羅》中,這樣的情境佔全劇很大的份量。只有最後當男主角知道真相、開始懊悔自己的愚蠢時,戲的氛圍才開始變成嚴肅。不過,這種嚴肅的悲劇性場面在全劇中是非常之短暫。現在,我想問的是:奧賽羅的這種短暫的自覺和最後的自殺能在我們的心中激起對他的敬佩,將他的人格一下子提高到悲劇英雄的地位嗎?他在死前的「自我評價」中說:他是「一個不懂愛的智慧,卻又太過癡情的人:/一個不會輕易去妒忌,但一旦起疑/便會天昏地暗不由自己的人……」(Of one that lov’ d not wisely, but too well:/ Of one not easily jealous, but being wrought/ Perplex’ d in the extreme… [V, ii, 345-47])我想他是不懂愛情,但是他是「一個不輕易妒忌」的悲劇英雄嗎?

或許,最好的辦法是不要去計較《奧賽羅》是悲劇、喜劇或什麼劇,甚至不要去想是誰的作品和前人對它有過什麼評論,放開心胸,去感受果陀劇場在舞台上的呈現,去感受它在你的「心池」中激起的是暖流?還是寒流?是漣漪?是波濤?還是……

黃美序於台北 2008/8/11